【乡村行·看振兴】秦安县王铺镇:产业融合赋能乡村经济循环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产业融合正成为驱动乡村经济循环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秦安县王铺镇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巧妙地打出产业融合“组合拳”,为乡村经济循环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王铺镇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洋芋、菜籽、胡麻、杂粮等作物。长期以来,这些农作物大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民收益有限。面对这种形势,镇党委、镇政府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统筹谋划发展。立足王铺地理区位特点,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建成了占地70亩的王铺镇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
产业园由镇域主导产业马铃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和马铃薯粉条、胡麻油农特产品加工、杂粮面粉挂面厂等功能区组成。走进神仙岭食用油加工厂,可以看到一台台先进的设备正在对胡麻籽、菜籽进行加工,经过多道工序,香醇的食用油被生产出来。这些食用油保留了原料的天然营养成分,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食用油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当地菜籽、胡麻的销售问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神仙岭食用油加工厂负责人杨兴旺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厂是今年四月份筹建,目前已经全部进入生产状态,王铺镇胡麻和菜籽的种植面积大,我们以高出市场3-5毛的价格收购胡麻和菜籽,一天的出油量在8吨左右。通过与镇政府的合作,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粉条厂内,工人们忙碌地将洋芋加工成粉条。优质的洋芋经过清洗、磨浆、漏粉等一系列流程,变成了晶莹剔透、口感爽滑的粉条。这些粉条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销路和良好的口碑。粉条厂的建成运营,大大提高了洋芋的经济价值,让种植洋芋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面粉厂和挂面厂则是围绕杂粮和小麦展开生产。面粉厂将当地产的小麦和杂粮精细研磨,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面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于面粉的需求。而挂面厂则利用这些面粉,制作出各种口味和类型的挂面。无论是原味的小麦挂面,还是添加了杂粮营养成分的特色挂面,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带动了整个杂粮和小麦产业链的发展。
胡芳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芳红介绍道:“我们主要从周边收购各种优质杂粮,然后将其加工成面粉,每天的用工量在10-20人左右,我们的面粉品质好,消费者比较认可,线上主要是销往北京科技大学和津南区,线下主要销往周边县区。”
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王铺镇还在园区附近建设了散养土鸡厂。在这里,油渣、洋芋皮等边角料不再是无用之物,它们成为了养鸡厂鸡群的优质饲料,不仅减少了园区废弃物的排放,还降低了养鸡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为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企业还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就地收购优质原料,这一举措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民不再为农产品的销路担忧,收入也有了稳步增加。同时,王铺镇还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仙岭嘉粮”,从原材料的精心挑选到生产过程的严格把控,再到产品包装的独具匠心,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对品质的追求。这些特色品牌在市场上正在崭露头角,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王铺镇园区负责人表示:“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通过推进产业融合,疏通农副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将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促进了园区经济循环稳定增长。”
镇党委、镇政府还出资参与产业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培育了一批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合理的分红机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村民们的生活变化中。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如今的王铺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足。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经济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发展系统。其成功经验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添了一抹亮色,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