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镇:以菜生财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图)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11月1日讯(记者 王歧 实习记者 董诗雨)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乡村振兴的底色才更足。近年来,大门镇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稳步提升群众收入。
在大门镇王沟村设施蔬菜产业园,西葫芦、白芸豆正值收获期,棚内,工人们正在采摘、装筐、搬运。
“扁豆在大棚里采摘出来装成袋子订包,一包是30斤,就运送卖去外地。”大门镇白寨村村民孙进芳说。
白跃云是大门镇白寨村村民,常年在外打工。自2024年3月份蔬菜大棚建起之后,他就在这打工,现如今当上了大棚内的技术员,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在大棚里务工,主要负责浇水、调控大棚温度、掌握病虫害这方面。今年从10月份开始摘豆角到现在,产量比较高,今年整体好。”大门镇白寨村蔬菜大棚技术员白跃云说。
为发展果蔬产业,白寨村抱团兄弟村,2024年,白寨村租赁王沟村28个大棚,目前,种植的白芸豆、西葫芦产量高、销量好,其余种植的大蒜、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大棚蔬菜也成了增收的“聚宝棚”。
“现在是西葫芦的上市季节,目前是白芸豆采摘期第三次,今年的产量很好,白芸豆产量有3000余斤,西葫芦产量是1000余斤,白芸豆今年价钱好,一斤是四元,西葫芦市场价一斤三元,我们共投资了6000余元,目前已经回本。”大门镇白寨村村委会副主任苟具海说。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产业发展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大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引导群众参与蔬菜大棚产业规划、种植、运营和管理。为当地10余名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同时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积累。
“一天能采摘500斤,一天就是50元工资,我主要在家里带娃,大棚离家近,挺方便的。”大门镇白寨村村民胡小鸭说。
“也解决了我们村闲置劳动力,群众也得到好处,村集体收入也得到增加。我们打算明年多种植些面积,带动农户们也种植蔬菜大棚,增加农民收入。”大门镇白寨村村委会副主任苟具海说。
王沟村蔬菜产业园占地面积70亩,共建101座大棚。2019年帮扶单位天水市烟草公司捐资65万元,建45座,其余56座由三部委资金修建。2023年蔬菜销售收入23万元,至目前,产业园已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
“这几年通过种植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技术一年比一年有了提升,产值也相当好。去年,我们蔬菜大棚产业收入23万,今年截至目前已经15万余元,我们现在还种植了20棚扁豆,大白菜8棚,西葫芦20棚,估计今年产值要超过20万。”大门镇王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中锋说。
近年来,大门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深挖资源优势,激活发展潜能,拓宽增收渠道,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通过“点线面”结合,各村均有大小不等的传统种养殖产业和设施种植业、传统手工业,今年上半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212.7万元。
“下一步,大门镇党委将继续加大蔬菜产业园的建设力度,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扩大白芸豆种植规模,使之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金钥匙’,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大门镇人大主席张三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