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陇原大地上 ——感恩奋进 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今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民生保障、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甘肃人民、重视甘肃工作,甘肃的每一步发展、每一处变化、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脉定向、指路引航。陇原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近日,本报记者回访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在甘肃考察调研时走过的地方,看到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信心满怀,处处呈现出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的新面貌新气象。
人民至上温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
秋日的清晨,和风宜人,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肉菜市场里一片繁忙景象,在蔬菜区1号摊位前,55岁的孙海忠正在把刚拉来的新鲜蔬菜摆上货架,妻子严翠萍热情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客人。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兰州市五泉肉菜市场,同市场经营户和群众亲切交谈,当时孙海忠夫妇就在人群中。
“这些年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再次来甘肃视察,我们大家很感动,也特别振奋。”孙海忠深有感触地说。
正如孙海忠所感受到的,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从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入手,把加快社区菜市场建设、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逐步对各类菜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经过三次整体升级改造,五泉肉菜市场经营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加到6000平方米,摊位168个,商铺60多个,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经营商品涵盖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日均销售蔬菜10吨以上,有力保障了周边20万群众的“菜篮子”。
“这些年经过几次改造,菜市场的环境改善很多,市场人气也越来越旺,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卖700多斤菜,生意越来越好了。”孙海忠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要坚持做下去,越做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牵挂成为兰州市城关区发展养老服务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城关区全面加快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谋划打造了涵盖虚拟养老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和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道医养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智能看护、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养老机构的“一平台四联动”智慧医养服务模式。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院长秦田田介绍:“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医养资源,我们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5家,新增养老床位571张,实现了全区25个街道全覆盖,可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日间休息、配餐、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
“13.97万余名老人注册加入虚拟养老院,服务总量达1555.62万人次,支出服务补贴1.76亿元,吸纳各类加盟服务企业126家……”秦田田说,如今城关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强虚拟养老院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为民服务不忘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进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政务大厅,一眼就能看到大厅里醒目的标语。
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孙来娣正在街道政务大厅咨询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事宜。“街道通过组织招聘会、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各种活动帮我们毕业生对接招聘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确实很用心。”街道的服务让孙来娣很是满意。
用心用情服务辖区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西湖街道的好传统。2004年,西湖街道首创提出了“民情流水线”工作模式,包含“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为民服务四道办事程序,经过不断完善和深化,成为一套以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为载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考察,对我们的‘民情流水线’工程表示肯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西湖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冯建明说,“前不久总书记再次来甘肃视察,走进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这让我们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西湖街道“深耕细作”新时代“民情流水线”工程,创新工作载体,不断完善民情接待日、居民说事、乐享驿站、睦邻讲堂等社区服务的好做法好点子,为群众提供居家养老、扶危助困、文化教育、平安创建等特色项目服务,持续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
“辖区的9个社区党组织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实施了‘流动办公桌’‘居民说事厅’‘蓝盾义警’‘红色管家’等党建服务载体,通过搭建多方位面对面议事平台,收集居民诉求,整合辖区多方力量,协调解决居民的烦心事、难心事。”西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姚均翰说。
通过不断创新为民服务载体,西湖街道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根基,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民情流水线”工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西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等120余项荣誉称号。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不断丰富、创新为民服务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姚均翰说。
特色产业富民兴村
金秋时节,陇原大地硕果盈枝。东乡县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一派热闹景象:村史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驻足感受布楞沟村的美丽蝶变;山脚下,工人紧张有序施工,一座座崭新的羊舍拔地而起;学校里,刚建成的地掷球场地投入使用,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校园……
布楞沟曾是东乡县的深度贫困村,过去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就医难。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乡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布楞沟村脱贫摘帽,乡亲们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看到总书记这次在甘肃视察的报道,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大五德非常激动,他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我们一定好好干,把产业做大做强!”
这些年,布楞沟村发展迎来新的“春天”,马大五德的“羊事业”也遇见新机遇。
2014年底,马大五德通过政府担保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回到布楞沟村,与人合伙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经过多年努力经营,合作社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带动了20多户布楞沟村群众增收。马大五德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眼下,合作社门前一座1100平方米的羊舍正在建设,6座圈舍即将进行改扩建。“近几年,政府对养羊奖补力度大,改扩建自己掏70万元,政府能奖补100万元。”马大五德说,有政策支持,他的信心更足了。
这几天,布楞沟村还有一个好消息:由中国石化集团打造的干部培训基地完成建设,投入试运营。
村庄旧址被改造成村史馆、民俗文化展示馆、磨坊体验馆等,游客在了解布楞沟村发展变化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体验当地的生产场景和生活习俗。
布楞沟村干部马春花说:“布楞沟村以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民俗旅游为主线,利用独特的东乡民俗风情发展文化旅游,新建了民俗体验区、‘农家乐’集群、民俗展示馆、民族团结广场,将布楞沟村打造成一个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和民族团结新貌的宣传教育基地。”
产业兴,则乡村兴。
“有了产业,我们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布楞沟村妇联主席马麦热在的丈夫和儿子在东乡藜麦加工产业园务工,儿媳在村里的干部培训基地工作,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其乐融融。
如今,红色旅游和种植养殖业成了布楞沟村的支柱产业,布楞沟村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稳健。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游客集散中心、乡村会客厅、小鹿山房、文创驿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红火花海、松林鹿苑、萌宠乐园等景点串联成珠。
从深度贫困村到脱贫出列、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膺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看着家乡如今红火的面貌,36岁的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返乡青年苟怀文心怀感慨:“以前我们都是往外跑,现在都是城里人来我们这里游玩。”他笑着说,如今村里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我家中的新房子改成了民宿,一年分红5000元。现在住的一院房,其中两间也做成了民宿,妻子还在摆摊卖烧烤。”苟怀文说,他成为渭源县感恩山乡旅游公司的一员,负责管理村里的民宿。
“元古堆村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带动村里及周边群众30多人就业,促进链上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谈起元古堆村农旅融合发展,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如数家珍。
越来越红火的日子,是元古堆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真实写照。
2013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亲切看望困难群众,殷切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年来,元古堆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团结奋斗,汇聚各方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努力改变家乡面貌,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年总书记来到元古堆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一直牢记嘱托,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董建新说,“今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视察。他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殷殷嘱托,令人振奋。”
“元古堆村坚持以乡村旅游串联带动特色种养、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乡村旅游、种植、养殖、劳务经济、加工、光伏食用菌、电子商务’七大富民产业体系。”董建新说。
农旅融合发展为元古堆村注入了无限活力。村里以村办企业为主体,通过流转农户闲置房屋、废旧宅基地打造精品民宿、农家乐,兴建星空屋,打造“红火元古堆”品牌,马铃薯、百合、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购销两旺。
“在家门口上班,真正沾了旅游的‘光’!”在元古堆鹿场打工的65岁村民王福权说,“只要勤快,日子就不会差,洋芋棚、百合厂、药厂、农家乐都需要人。”
董建新介绍,通过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元古堆村村民收入逐年递增,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去年年底村集体经济达到100万元。
“我们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扎实实把和美乡村建设好!”董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