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农历三月十六 节气:谷雨

首页 >信息资讯 >监测预警 >正文

粮食安全的关键和要害

发布日期:2022-01-13       浏览次数: 6232 文章来源:中华粮网

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预计到2035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仍在20%左右。

在此形势下,我国从政治高度提出要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初级产品作为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如果存在重大缺口极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保障上,更不容有半点闪失和隐患。

当前,我国部分粮食品种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进口比重还在上升。2020年我国进口的主要初级农产品,包含粮食、肉类、水产品等进口1.18万亿元。其中大豆近5年进口依赖度平均值为87.88%,棕榈油近5年平均进口依赖度高达99.97%。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长全认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必须多措并举:一是确立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战略导向,扭转农业产需错配;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保产量”与“优结构”的关系;三是统筹内外双循环,平衡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对外依赖度;四是完善市场稳定机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五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这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21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字字铿锵,凸显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田就是农田,不能挪作它用;农田须是良田,不能以次充好。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当前,我国种业主要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

从2021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到7月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到年底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修订,种业支持政策频出,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立国之本,粮食永远是头等大事。和别的商品不同,粮食必须要做到100%的充足供应,不能有一点点的短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责任要一起扛。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谁也不是旁观者,绝不能推诿塞责或把希望放在调运和进口上。